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演讲全文

日期:2022-08-08 14:24:42 浏览:
7月29日,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发来贺信,加纳副总统马哈茂杜·巴武米亚、埃塞俄比亚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德梅克·梅孔嫩、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桂华、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格尔德·穆勒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等分别在开幕式发表致辞。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主持开幕式。

大会以“科技赋能未来 创新引领发展”的主题,国内外政要、国际组织代表、著名科学家、院士、诺奖获得者以及企业界领袖围绕大会主题以及“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科技与智能制造”“未来科技与数字健康”“未来科技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未来科技创新与合作这样一个话题。根据大会主办方的安排,今天我的发言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谈一点体会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第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人类的共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全球能源系统和产业链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世界正迎来一场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回顾历史,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70个国际组织就已经达成了共识,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5年9月,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旨在让所有的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管理和监测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相互关联要素的进展。

目前是在203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国际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以来,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消除绝对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逐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

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中指出,中国将采取务实举措,继续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共同面临的挑战。目前,大量耗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开辟新的资源能源来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低消耗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上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旨在发挥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作用,该机制强调通过合作与分享,实践与创新提出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法和政策建议。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也是以相同的理念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六大原则之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多点、群发突破的态势,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2年,被联合国定位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过几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基础科学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科学的应用对于医学、工业、农业、水资源、能源规划、环境、通信和文化等领域的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在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合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切实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实质贡献。

第三,中国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促进机制下,中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断提出科技创新,触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中国方案。201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学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该专项的主要目的。专项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结合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推动地球大数据服务SDG2就是关于零饥饿,SDG6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11是关于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3是关于气候行动,SDG14是关于水下生物和SDG15是陆地生物,这六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监测评估。在数据产品、技术方法、案例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作出了贡献。地球大数据科学为实现全球跨领域、跨学科协作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一项创新性的实践。

2021年9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是全球首个致力于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研究机构。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成为全球首个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

此外,地球大数据专项连续三年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年度报告》,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的空白,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提供借鉴。其中2021年的报告首次开展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中国尺度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评估。结果显示,在6个目标中,中国正向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迈进,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中国有4个指标整体已经接近或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当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目标间关联且相互制约,数据缺失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如期实现的进程受阻。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加剧了这种挑战,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复苏计划,普遍面临在高污染、高碳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与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之间的选择,亟待各利益攸关方携手制定一个系统的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路线图,以统筹协调全球科技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这次“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的召开,必将为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各国同仁继续坚持开放共赢,深化务实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按期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和认识,谢谢大家!